详细内容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活动资讯 > 详细内容

龙行龘龘,春联灼灼!1月28日(周日),文化学者为您深度趣解对联里的大学问→

发布时间:2024-01-25 阅读次数:1810

-龙行龘龘,春联灼灼-

光明大讲堂

“天增岁月人增寿,春满乾坤福满门”

“福旺财旺运气旺,家兴人兴事业兴”

当龙年春节的脚步渐近

一副副妇孺皆知的春联

又勾起我们对家人团聚

共贺新春的记忆

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“迷你”美文

对联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

从最初的桃符到骈文、诗歌

再到如今

家家户户贴在大门外的春联

它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

对汉字语言的眷恋与心灵依归

也成为深刻于我们记忆中的文化符号


本周末的“光明大讲堂”,我们特别邀请了原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、文化学者黄维樑,为观众深度解读藏在对联里的大学问。他将以《对联:“迷你”文章大学问》为题,通过对中西语言文学的比较,说明对联的突出特点,探究对联何以成为“唯我国独尊”的文体。并以大量古今各式或典雅或谐趣的对联示例、图片,与听众分享关于对联的掌故和知识。讲座现场,他还将展示为光明区图书馆写的一副对联。

活动信息

主持人:杨青

活动时间 :2024年1月28日15:00-17:00(周日)

活动地点:光明区图书馆总馆一楼报告厅(观光路3488号)

活动地点:黄维樑,历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、台湾中山大学外文系客座教授、美国Macalester College客席讲座教授;著有《中国诗学纵横论》《香港文学初探》《文心雕龙:体系与应用》《大湾区敲打乐》《文学家之径》等30余种。

温馨提示

1.座席有限,请提前30分钟入场。

2.机会有限,请保持讲座时的安静和良好秩序。提问环节,在主持人确定提问者后再发问。


参与方式


(扫码报名)

嘉宾介绍

黄维樑,历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、台湾中山大学外文系客座教授、美国Macalester College客席讲座教授;著有《中国诗学纵横论》《香港文学初探》《文心雕龙:体系与应用》《大湾区敲打乐》《文学家之径》等30余种。

黄维樑老师从对联的对仗说起,细数对联里的对称美学,带领大家深度认知对联这一传统悠久的独特文字艺术。

讲座简介

在古代人的生活中,对诗、对对子、对联,那可是信手拈来的日常,我们熟知的大才子王勃、李白、苏东坡、解缙、唐伯虎们,留下过很多堪称“绝妙好辞”的绝佳对联,一时传为佳话。

对联又称对偶、门对、春贴、春联、对子、桃符、楹联(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)等,是写在纸、布上或刻在竹子、木头、柱子上的对偶语句。其言简意深,对仗工整,平仄协调,字数相同,结构相同,是中文语言的独特艺术形式,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毫不为过。

关于对联的起源,一说起源于桃符。五代时期的后蜀国君孟昶,在公元964年过春节的时候,于寝室门桃符板上题词:“新年纳余庆,佳节号长春”,谓“题桃符”。这算是中国最早的对联,也是第一副春联。

今天,我们脱口而出一句古诗“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”“画栋朝飞南浦云,珠帘暮卷西山雨”“庄生晓梦迷蝴蝶,望帝春心托杜鹃”,其中都蕴含着对仗工整的“对联”。从童年时就朗朗上口的《笠翁对韵》到春节时写春联、贴春联的过年习俗,对联,为什么在千年的文化传承中生生不灭,依然鲜活?为什么在我们的春节仪式感中,扮演了如此重要的文化角色?而在漫长的历史中,它又有过哪些有趣好玩又彰显着文化基因的故事?本周末,来光明大讲堂,对中西文化比较和传统楹联有过深入研究的黄教授将为您深度趣解。


想要深入了解

春联(对联)背后的大学问

或者准备在春节时大显身手

原创对联的大小观众们

别错过年尾大讲堂的这份春节文化礼

记得提前锁定日期哦

提问积极的小伙伴

还将收到黄教授的签名赠书

wyzxlib@szgm.gov.cn
0755-2109996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