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细内容

当前位置:首页 > 快递信息 > 新闻公告

科普专家郑永春做客光明大讲堂 “火星叔叔”带领听众开启“星际之旅”

发布时间:2025-09-17 阅读次数:24


星空无垠,科普有约。今年9月是我国首个全国科普月,近日,“光明大讲堂”特邀深圳科学技术馆馆长、科普专家“火星叔叔”郑永春带来题为《火星,中国来了》的讲座。讲座沿着“地球—太阳系—月球—火星”的脉络展开,为听众打造了一场兼具科学严谨性与人文浪漫感的“星际穿越之旅”。

讲座伊始,郑永春以“9月8日凌晨出现‘血月’”这一热点天象开场,通过“月亮为何变红”的设问引发听众思考。随即,他借助世界地图引领观众开启一场“虚拟星际航行”:从中国深圳经印度洋、大西洋,一路延伸至浩瀚太空。

接着,郑永春从太阳系的基本构成展开科普,他展示了旅行者1号探测器在距离地球约60亿公里拍摄的“暗淡蓝点”照片,感慨地球在宇宙中不过是“悬浮在阳光中的一粒尘埃”。谈及月球探测,他梳理了中国探月工程的突破成果:嫦娥五号成功带回1731克月球样品,嫦娥六号更采回全球唯一的月球背面土壤,彰显中国航天的硬实力。

讲座中,郑永春重点介绍了火星,回顾了人类对火星的认知历程与各国探测征途。他趣谈20世纪初“火星运河”的传言及1977年在全世界发布的“蓝天白云”火星照片案例,指出科学正是在不断纠错中积累真知,并提醒大家阅读时要保持批判性思维。他还进一步介绍了火星的特殊地貌与潜在资源:作为火星最高峰的奥林匹斯山,探测器发现其曾有水流浸泡的痕迹;火星历史上也存在过江河湖海,地貌特征类似中国西北的罗布泊。更具探索价值的是,火星车挖掘发现其土壤中含有冰,空气中也存在水分,且地球与火星土壤中的磷、锰成分较为接近——目前已有科学家通过模拟火星土壤开展作物种植试验,这些发现与尝试都为未来人类深入探索火星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
在讲述中国航天发展时,郑永春说道:“1970年4月,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‘东方红一号’,因此4月24日被定为‘中国航天日’。”他还从屈原《天问》讲到“天问一号”行星探测任务,并分享了“祝融号”火星车着陆乌托邦平原、留下“中”字印迹及搭载北京冬奥吉祥物“冰墩墩”“雪容融”设计元素的故事,展现出航天工程中科学与文化的交融。

讲座尾声,郑永春以“地球在宇宙中是如此渺小,人类生命是如此脆弱”的感悟,寄语现场同学们“立足中国、放眼世界、胸怀宇宙”,看清世界的广阔才能真切体会生命的可贵,进而过更有意义的一生。

互动环节,现场气氛热烈。听众提出“月球能否被改造”“哪些国家登陆过火星”等问题。郑永春结合自身长期研究与实践经验,耐心细致地作出了解答。

来源丨宝安日报

wyzxlib@szgm.gov.cn
0755-2109996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