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细内容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活动资讯 > 详细内容

光明大讲堂第263期:花儿与少年 从《诗经》到“信天游”

发布时间:2023-07-13 阅读次数:1715

许石林,国家一级作家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中国戏曲学会理事,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,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,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,中华吟诵学会理事,中国古琴学会专业委员会会员,腾讯追梦计划特聘民俗文化专家,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、广东省鲁迅文艺奖、广东省有为文学奖、华东地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。主要作品:《损品新三国》、《尚食志》、《文字是药做的》、《饮食的隐情》、《桃花扇底看前朝》、《幸福的福,幸福的幸》、《清风明月旧襟怀》、《故乡是带刺的花》、《舌尖草木》、《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》、《到处逢人说故乡》、《戏曲里的中国》等。主编丛书:《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·民族风俗卷》、《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·艺术家文献》、《深圳杂文丛书·第一辑》、《熔古铸今—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经典古诗文深圳读本丛书(12本)》。
《诗经》作为“四书五经”中的“五经”之首,不仅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启蒙经典,更是一份留存至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遗产。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正是《风》的部分,即十五个地方的民歌,包括今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内蒙古、山西、河南、河北、山东等地,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。这些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“十五国风”,充满了对爱情、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,对故土、征人的思念及反压迫、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。
黄河流域,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,又是多民族数千年的交汇融合之地,因此,其民歌既有与《诗经》同源的原生性,又有融合特征,流传至今,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文化资源,犹如一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音乐富矿,其不可再生性,决定了它的珍贵和稀缺,是世界音乐宝库的重要资源。欣赏、理解、破译这些原生态民歌,可以领略中华民族如何在文明的进步中,永葆生命鲜活的能量,使生命获得真、善、美的塑造,同时又不断创造着新的真、善、美。
本期讲座嘉宾许石林老师,带着对“乡土中国”的眷恋和深情,多年来一直深入研究中国民歌、戏曲,深入考察中国民歌对音乐艺术的发扬和传承,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贡献。许老师将从黄河流域的民歌及其特点出发,全面梳理民歌在中国的发展衍变。在展示黄河流域民歌风貌的同时,溯源民歌和《诗经》的亲缘关系,并亲身示范,现场教唱民歌经典《花儿与少年》,体会民歌朴素、直白、真挚的艺术感染力,感受阳光、热烈的民歌旋律中蕴含的生生不息的力量!

wyzxlib@szgm.gov.cn
0755-21099968